身心健康

「腸腸」鬧脾氣?腸胃一把 火燒不停,慢性發炎當心癌症上門

瀏覽次數:40次
字體大小
「腸腸」鬧脾氣?腸胃一把 火燒不停,慢性發炎當心癌症上門

排便不順、消化不良、胃脹氣、腹瀉....這是你的日常寫照嗎? 

不良的生活習慣易引起腸道慢性發炎

現代人大多因為生活忙碌,常選擇外食,容易涉入過多的精緻澱粉,像是麵包、麵條、白飯、精緻蛋糕...等。再加上生活壓力大、膳食纖維嚴重不足,導致許多民眾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腸胃問題,例如:排便習慣改變,每週排便頻率小於三次,排便過後仍會有排不乾淨的感覺;或是一日排便大於三次,糞便型態較為鬆散、水瀉;抑或脹氣、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腸胃道發炎等問題。而其中,除了壓力因素之外,主要的原因就是腸道菌不平衡所導致。

身體的淋巴系統有 70% 都在腸道,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其內部的益生菌與人體共生已有上千年以上的時間。益生菌所提供的好處,除了消化、解毒、生產營養分子、抵抗病原菌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調節免疫系統。好壞菌的平衡,在腸道中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多的壞菌會導致腸道內產生過多的內毒素,進而影響到身體的自我免疫系統,不僅體內的毒素無法順利排出,也會產生腸道的慢性發炎,讓整個身體就像處在一個小火慢燒的危險狀態。

腸胃道失衡需對症下藥

腸道菌的平衡,是改善免疫與降低發炎的首要步驟。先傳達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並非所有的腸道菌失衡都是一昧補充益生菌就好。須先由專業營養師評估,確認原因之後對症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若評估過後發現,腸胃道失衡原因來自於腸道菌的質跟量改變,則可調整飲食,並補充好菌,像是比菲德氏菌、嗜酸乳酸桿菌、酵母益生菌等。若個人腸胃道症狀是吃完東西之後容易脹氣、或消化不良反應,則建議可以多攝取益生菌的營養素益生質,用以培養本身腸道好菌達到自我平衡。

最後若是因為外在因素例如:腸胃道手術,導致腸道菌分佈區域改變,從原本棲息的大腸提前到小腸位置,而讓食物過早發酵無法有效吸收利用,建議可補充消化酵素,用以協助食物有效吸收利用。

除了以上運用腸道菌叢平衡維持健康免疫功能之外,也要注意以下幾點行為,避免腸道長時間慢性發炎,而過度刺激引發癌細胞增生:

1.    減少高油食物:大多外食所攝取的油量皆超過日常衛生署建議量。因為成本關係,多半餐廳都使用大豆油或是玉米油,其主要成分為ω-6脂肪酸,若過量會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風險當中。故餐食選擇應均衡搭配,若需外食時,提升餐點當中蒸、煮、燉的菜色,其後才選擇滷、烤、煎、炸的餐食。

2.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益生菌主要的食物來源為益生質及寡糖類,除了日常補充好菌平衡之外,重要的是如何讓好菌在腸胃道增衍繁殖,就需要提供好菌適當的生長環境。盡量每日攝取三個飯碗蔬菜及兩顆拳頭的水果,可提供腸道菌所需的益生質,且足量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蠕動,排出身體過多毒素,以降低發炎。

3.    適當舒緩壓力:美國公共衛生福利部研究指出人體在高壓狀態下,腸道菌相容易失衡,進而導致身體的慢性發炎。因此,在生活當中應適時給予自己休息的機會,尋找合適紓壓管道,以減緩因菌群失衡所導致的免疫疾病。

4.    地中海飲食:最早的地中海飲食是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所推行,近十年來開始有眾多研究發現,其飲食與腸道菌叢多樣性有關,不僅可以降低身體的炎症,也可以減緩憂鬱症的風險。主要以多種類大量的全穀、蔬菜、豆類、水果、堅果種子、辛香料組成,而其主要使用油為橄欖油;動物性食材多半是魚、海鮮、乳製品及少許家禽類。

俗話說:「病從口入」、「人如其食」。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得做好飲食管理。掌握以上 4 個飲食特點,可協助腸道正常運作,且減少外部感染或自體免疫攻擊的風險,讓你的腸道不再鬧脾氣!

分享至


我適合哪些保險呢?

提供您全方位保險建議

預約專人諮詢
請輸入姓名
請輸入正確手機格式
請選擇險種

點選<請與我聯絡>則表示已閱讀個資條款隱私權聲明並且同意送出資料,同意我的個人資料將提供予安達人壽在行銷等特定目的內蒐集處理及利用

免費諮詢